✔华泰固收|债券策略周报
# 金融监管的历史脉络与展望
●核心观点
回顾2008年以来的监管脉络可以发现,金融统一、协调监管是大势所趋。机构改革之后,银行同业杠杆或非关键,资管统一监管、“空转套利”等更值得关注。短期债市进入“鸡肋阶段”,后续关注点在于经济修复力度、海外衰退时点、监管政策等。之前建议适度拉长高等级久期、存单替代短融、挖掘国企地产债、城投区域机会等有收效。目前票息策略仍有惯性,市场尚难作出方向选择,但可挖掘空间已经较小,继续关注煤炭国企永续私募、国企地产以及城投结构机会。反脆弱也要同时进行,建议将部分信用债换持为3、5年国开债,保持此前微降杠杆建议。转债仍聚焦个券,调整转为机会。
●2008年以来的金融监管脉络: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金融监管变迁的起源,四万亿投资撬动大量融资需求。第二阶段(2009-2011年):货币信贷收紧导致表内融资难以为继,银信合作绕开监管,同业问题初现苗头。第三阶段(2012~2013年):银行同业创新大行其道,大资管时代开启,最终货币政策收紧打击非标。第四阶段(2014~2016年):中小银行借助存单弯道超车,委外投资兴起,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的情况增多。第五阶段(2016年底~2018年):金融防风险、去杠杆大幕拉开,金融委成立。第六阶段(2019年~至今):银行风险事件偶有发生,地产金融化问题暴露。
●从十五年金融监管历程来看,金融统一、协调监管是大势所趋
此前分业监管模式容易出现监管的“短板”和空白区域,滋生监管套利。而近几年,监管模式更加重视职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套利空间减少。从今年的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可以看出几大导向:1)金融领域的协调职能由国务院提升至中央,监管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有助于加强中央统一领导,进一步消除监管真空。2)部门协同基础上,区分宏观调控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关系。3)强化中央事权,压实地方责任。4)强化职能监管,同一类金融业务或产品,应该有统一的规制和市场。
●同业业务会不会迎来新一轮的监管约束?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经历了2017-2018年强力的金融去杠杆之后,当前的同业风险已经大大降低,进一步约束同业业务的必要性不大。具体可以观察几大指标:第一,同业理财规模已经所剩无几。第二,存款性公司“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增速较2017年明显下降,占比不高。第三,存款类机构“股权及其他投资”也几无增长。第四,投向实体贷款/存款类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总规模,可以一定程度衡量银行对实体支持的比例,2016年以来逐年增长。
●与同业杠杆相比,几大监管导向更值得关注
第一,监管协调能力加强,在变局年代,有助于更好的管控、应对系统性风险,比如债务风险等。第二,金融监管层级加强,更加强调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第三,大资管类产品统一监管等将显著影响债市生态。在此过程中银行委外债基、货基可能受到一定冲击。一些有特殊优势的产品会否迎来新的监管约束?例如保险机构的协议存款、银行自营投资债基、混合估值产品会否推广等。第四,地方政府金融协调面临更多约束,关注对城投债等的潜在影响。总之,今年金融监管和机构行为变数重重,可能是债市最大的预期差之一,需要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