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金属】稀土专题系列1-新供给格局下的价格中枢研判
引言:稀土资源优势为何没有转换为价格优势?
中国是稀土大国,拥有稀土资源的绝对优势。遗憾的是,过往多年来“国内稀土没有卖出稀的价格,卖出了土的价格。”这背后的原因为何?为了扭转稀土定价权缺失、资源浪费的局面,国内持续不断的进行行业整治和整合,如何看待过去20年行业治理的脉络与落地效果?后续稀土价格该如何展望?
苦难与重生:行业痼疾与稀土格局的优化之路
无序的供给格局是过去稀土价格和行业盈利的最大掣肘。为了解决稀土定价权缺失、资源浪费问题,国内持续推进稀土治理和整合。简单而言,过去多年的行业治理,可总结归纳为两点:一是提高国内稀土行业集中度和规范度,在占据资源总量优势的同时优化供给结构,增强工信部对国内稀土供给的掌控;二是中国稀土企业积极走出去,利用国内冶炼分离技术和庞大的下游需求市场优势,将海外稀土资源纳入到国内稀土循环体系,使我国在世界上由稀土资源优势转换为稀土产业链优势,增强对行业整体的掌控能力。
分阶段来看:1)80年代-2010年。稀土行业逐步由粗放发展转为加强管控,取消了出口退税政策,转而通过出口配额、生产配额等政策手段加强管控,意图改变无序供给导致的稀土价格低廉和矿区环境破坏问题。在这一阶段,虽然受制于分散的供给格局和表外黑稀土影响,稀土定价权缺失问题仍未解决,但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确立了行业基础的管控框架,为后续的动作奠定了基础。
2)2011-2015年。国内进行了第一轮稀土行业整合,推动6大稀土产业集团整合国内采矿权证和冶炼产能,至2015年整合完成时,行业集中度大幅跃升,一改之前小散乱弱格局。这一阶段,供给治理集中在表内产能方面,行业集中度的大幅提高并未改变稀土价格弱势局面,核心矛盾在于稀土行业存在大量的表外产能,即不受监管私挖盗采的“黑稀土”;
3)2016-2018年。在行业集中度大幅改观基础上,国家继续推动稀土打黑,去除表外产能。不同于以往运动式打黑过后“黑稀土”容易死灰复燃,本轮稀土打黑通过在打黑对象、责任主体、技术手段、打黑时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进步,将“黑稀土”问题彻底解决。表外产能去除之后,工信部对于国内稀土供给的掌控力大幅提升,稀土供给愈发可控和稳定。
收获与展望:供需紧平衡延续,价格稳步上台阶
我们认为,经过20余年的治理,国内稀土行业供给端痼疾已基本解决,稀土资源供给的稳定性及可控性大幅抬升,稀土行业进入供给格局优化的收获期。2020年以来新能源车为首的新兴领域爆发式增长,稀土价格迎来新一轮上涨,价格稳步上台阶。
展望后市,万物电驱时代,在智能化自动化趋势背景下新能源等新兴行业带动稀土需求长线稳增,稀土价格中枢或更加倚重供给对需求的响应程度以及供给格局的后续演变。当前全球稀土资源形成“中国为主-海外为辅的二元供给格局,国内资源得天独厚,产量高成本低,稀土生产遵从行政化管控,配额增长取决于政策管控意图;海外稀土资源禀赋弱于国内,成本较高但进行市场化开发,对国内资源进行补充,扮演着全球稀土边际成本的角色,产能增加需关注稀土价格。
整体而言,短期内海外稀土产能增量缓慢,稀土供需或仍将在国内主导下维持紧平衡状态,尤其是在中国稀土集团主导第二轮稀土行业整合之际,预计稀土价格稳中有升,建议关注整合显著受益者中重稀土龙头标的中国稀土。
联系人:长江金属王鹤涛/王筱茜/许红远/肖百桓